首页>新闻中心>我院要闻

我院在《社会福利》杂志第四期喜刊文章

发布时间:2013-08-26 11:24:11 来源:本站 阅读:622
榆林市儿童福利院立足教育培训、依靠
政府安置,争取社会支持,妥善解决
孤残儿童就业问题
      榆林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95年,十几年来共收养了1164名孤残儿童。作为全市第一所儿童福利机构,多年来一直受到榆林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高度关注和支持。在机构设置、人员编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最大的优惠,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终于使这所地处西北边远地区的儿童福利院发展成为一所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为一体,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孤残儿童生活成长的幸福乐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长大后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全院的一大难题。如何破解难题,帮助成年孩子尽快就业,健康快乐的走向社会,于情于理都是儿童福利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也是儿童福利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开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近年来榆林市儿童福利院就这项工作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探讨,多方争取协调,在市民政局的全力支持下,逐步走出了一条立足教育培训、依靠政府安置,争取社会支持配合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7—2012年,院里56名大学、大专、中专毕业和部队退伍的孩子全部由市政府进行了安置,其中:15名被安置到事业单位,41名被安置到国有企业。另外,有42名高、初中毕业的孩子被安排到公益性岗位或民办企业工作。
      一、坚持抓教育培训,为孩子们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否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不具备基本的工作技能,对于孤残孩子的就业至关重要。多年来,院里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学习教育,除了想方设法将孩子们送到较好的小学、中学读书外,还专门聘请了6名水平较高,教育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教师除护送孩子上下学外,晚上还要在院里的教室里监督和辅导孩子们自习,做家庭作业,并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思想素质,院里每年都要邀请一些心理教师和社会工作者来院给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并在每个节假日组织孩子们举办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和集体劳动,不断帮助和教育孩子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自己,面对未来。对于完成学业,即将走向社会的孩子,院里十分重视培训他们的工作技能,根据他们自身特点,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将他们送到榆林北大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榆林益友能源化工学校、榆林树人电脑学校等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为他们求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耕耘就有收获,2002年以来,院里养育的孤残儿童,先后有102名考入大学、大专和中专学校,有76名未考上大中专的孩子获得了专业技术机构颁发的职业技术培训证书。
      二、依靠政府安置,集中解决大中专毕业和退伍孤儿的就业问题
2006年,院里第一批考入大学的孩子顺利完成了学业,但由于他们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原因,就业异常困难。为此,院里在认真慎重的调研后,通过市民政局将这一问题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反映报告。经过一年多的呼吁争取,这一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7年4月29日,时任市长的李金柱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福利院孤儿安置工作座谈会”,决定将2007年以前曾在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大中专毕业和部队退伍的26名孤儿全部由政府统一安置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这就为孤儿的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从那时起,历任榆林市市长都十分重视孤儿的就业问题,先后三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这一问题,逐步形成了由市儿童福利院报告,市民政局审核,市长办公会议决定,有关部门具体办理的儿童福利院孤儿安置程序。这个安置模式的建立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使2012年以前院里大中专毕业和部队退伍的孤儿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也为今后孤儿的就业打通了一条可靠的通道。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当作为国家保障制度的一种,通过法律法规确认,成为一种长效的政府工作机制。
      三、争取社会支持配合,不断拓宽孤残儿童的就业渠道
就儿童福利院的现状来说,初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孤残儿童的就业问题,更为普遍,复杂和困难。为了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院里一方面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向社会方方面面呼吁、沟通、协商,积极为他们争取就业机会。几年来,在人事劳动、残联、工会、妇联等部门和组织的帮助下,42名符合条件的孩子被安排到社会公益性岗位或民办企业工作。同时,面对日益困难的就业形势,院里通过上级民政部门,不断向市委、人大、政府呼吁请求,争取政府出台孤残儿童就业优惠的法规政策,以便从根本上增强孤残儿童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为人谋者当记长远。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处境更加困难。如何让儿童福利机构长大成人的孩子顺利就业,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轨道,是儿童福利工作者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也是国家、政府、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呼吁,各行各业都能关注重视这一问题,给孤残儿童必要的就业关怀。